企业志乃企业文化最重要载体

发布时间:2020-04-02 作者: 来源: 安徽志载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一、企业的文化本原性

从人类科学发展史来说,企业也是知识的结晶体。企业自诞生的那一天起,文化便应运而生,盖企业文化总是伴随企业的诞生而诞生,伴随企业的消亡而消亡。可以这样说,一部企业史,也就是一部企业文化史,研究企业的文化离不开企业历史。因此说,就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文化而言,企业是由一群人共同形成的组织或群体,这个群体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其独特的文化。只不过,当时还尚未赋予它“××企业文化”的概念而已。

不同时期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文化,以老一代发供电企业为例,诞生于改革开放前的企业大都经历过国家计划经济。20世纪50、60年代至80年代末,企业文化主要是由理论界、政治思想界掌控,而部分具有执行企业文化的企业没有多少粉墨登台的机会和参与热情,当时最盛行的观念就是企业文化为政治思想服务。那时企业的文化带有强制推行性质,譬如发电企业的规章制度、计划电量、安全指标等一些刚性的要求,企业必须无条件执行,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企业的一切目的纯粹是为了生产,甚至企业的利润也要让从于生产。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后,西方国家一些先进企业文化逐渐为中国借鉴和吸收。经过20多年的文化实践,目前才基本定义为:企业文化是一种与民族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城市文化等相对独立而存在的经济文化,反映的是企业经济组织的价值观与目的要求。它由“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四个部分组成,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精神层”,包括“企业使命、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等”。

现代企业文化的诞生,既是对旧的管理“理性模式”的批判,也是对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旧式管理的致命弱点在于过分依赖组织、制度和机器,而忽视了非理性、非组织的东西,尤其是忽视了企业的主体——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胜时代。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近年《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强”企业均各有优秀的文化,“500强”的评委也总结出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文化。GE公司前任CEO韦尔奇认为,文化是永远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盖企业主要是靠人才和文化取胜。这一点,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而关注企业中员工的期望,促进企业文化和员工的融合,进而推崇企业文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告诉我们,企业文化是继人、财(资本)、物(物资)及知识之后的第五经营资源,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宝贵资产。但企业文化这种宝贵资产并不是自然而生成的,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展现出来。这种物质实体和手段,就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企业文化的载体是其表现形式,目前多数企业文化的载体虽形式繁多,但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内部企业文化的载体和外部企业文化的载体。

内部企业文化载体主要是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宣传教育的各类企业文化的载体,具体又可分为物质文化载体和行为文化载体两种。以一般企业为例,物质文化载体包括:各类设备、厂容厂貌、工作(办公)场所、文化室、俱乐部、图书馆、企业刊物、企业网站、企业制服厂牌、企业宣传栏等器物层面的东西;行为文化载体则包括:文体活动、文艺晚会、培训、表彰会、员工沙龙、领导接待日、企业内部组织的各种协会和研究会等。

而外部企业文化载体则是向外部公众进行企业形象与口碑宣传的企业文化载体。如企业创新CI形象新闻发布会、企业赞助活动、企业公益广告、撰写新闻报道、向专业机构提供研究成果、组织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加行业展览、接待社会公众和学习考察团体参观企业等。

企业文化的本体无论是价值观层面还是行为准则层面,它都是一种抽象的理念导向,要做到深入人心,必须建立有效的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如同大文化需要书籍、电影、美术、音乐、建筑这些形式来表现,企业文化也需要适合它的方式方法来传播,达到虚功实做的效果。

二、企业志与企业文化的互为关系

企业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展示企业的形象,其目的就是让顾客对企业有良好的感性认识,以此扩大产品的销售量。这对于产品企业无疑非常适用。无论什么样的企业,在公众心中的形象都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形象不外乎三种表现形式:即物质表现形式。包括厂容厂貌、办公(生产)场所,设备,环境,企业的标志标识等;社会表现形式。包括企业职工队伍,人才阵容,技术力量,经济效益,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员工素质;精神表现形式。包括企业的信念,道德水准,口号精神。

形象是企业对外交往的门面和窗口,无论是物质表现形式还是精神表现形式,都需要一个最佳的载体来展示和传播,以企业志为载体,无疑是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形象的最好方式。企业志的形象塑造功能主要体现在,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志书与外界的接触,起到向社会大众展示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积极的精神风貌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优良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但遗憾的是,目前多数的企业展示自身形象的效果并不理想。据调查,就某一个企业而言,社会上有90%以上的公众对企业未能有一个粗浅的了解,部分人甚至存在曲误。尽管不少企业近些年都举行过“企业开放日”等活动。在一级城市庞大的政府机构中,能够像朋友和兄弟一样,了解企业多年面临的困境、所负载的重大社会责任及其优良的企业文化,这样的部门廖廖无几。一些能直接“管”住企业的机构如发改委、工商、税务、环保、安监、质监乃至公安、计划生育部门等,彼此间打了许多年的交道,只知企业是“生产的”。仅此而已!

另外,就目前已实施的企业文化而言,无论是内部企业文化载体还是外部企业文化载体,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缺陷是:对企业文化的展示有些抽象化、概念化、零碎分散,不够具体,不够系统,无法以完整的集合凝为一体,因而不能给员工和社会公众一个整体的展示和了解。

尤其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失去实用价值。譬如一些企业文化建设成了命令指标,在少数人中进行文化征集、文化策划,文化CI化、文化办会、文化评奖等形式主义泛滥,一些企业文化体系反映的是企业员工表面认同的理想文化。有些所谓文化体系是炮制者自己对企业理想状态的倾向性阐述,不是针对企业的管理问题,不是基于企业管理的实际,企业文化因之成了“秀才”文化。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对内不能很好落地、对外让人懵懵懂懂的原因所在。企业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背离企业文化的价值本原,进入能看不能用、能说不能做的表层泛文化状态。所以靠形式“哄”热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起来的噱头,只会把企业文化带向不归途。

而企业志,恰恰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由于企业志独特的体例和功能,可直录企业的基本建设、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科技教育、党派群团、企业文化、企业精英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全面反映企业的历史和生产力的发展,融企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体,展示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优劣兼记,实实在在,客观真实,堪为企业的“百科全书”,实乃企业文化最大、最佳的载体。

企业志载企业文化至少可突出两个显著特点:一、企业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以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为纽带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存在于企业硬件和软件组织的各个环节之中;二、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内在的美德品行在行为上的外在表现。这些,都是企业志必须记载和应该记载的重点。

当前,广大企业欲进一步创新企业文化,具体需正确处理好企业志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企业志作为全面反映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既是企业文化变迁的缩影,又通过其新技术、新思想所倡导的理念,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观念,从而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这是企业志所承载企业文化的唯一一种重要形式。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有很适宜的企业文化载体,它会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企业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需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表现出来,并对内、对外进行广泛的传播。在这方面,企业志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文化的优势扩散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传播半径、影响深度,与该文化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目的密切相关。

三、志载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盛世修志。盛企修志。诞生于现代的企业志,乃中国文化宝库的新葩。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和国家的倡导及支持下,开展过新中国第一轮志书的大规模编纂。在此期间,许多企业编写出第一部企业志,存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创业、生产、发展史料。时过20年,根据时代的发展及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国于2000年初又开始大规模的第二轮修志,目前已进高潮,如火如荼。

企业之所以编纂志书,有着其深层次的原因。

就现代社会宏观而言,企业的变迁始终是中国经济变迁的主体,这不仅因为在全行业结构中企业占居绝对的多数,还因为企业的生产力、生产模式和文化传统,以更深的层次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脉。研究中国经济史,如果不从企业调查入手,就很难获得真正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认知价值的认识。

从微观上说,志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企业编纂企业志,记载企业历史衍变的历程,作为“资治、存史、教化”的文献留存于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最佳结晶,也是件利国、利企、利民的大好事。

再就当前实际看,地方志反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盛况,企业志对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意义特殊,显而易见。今日提倡编纂企业志,实际上等于对中国的企业问题作了一次深刻的调查研究和大量的个案分析。再过若干年,全球的企业将面临市场更加严峻的挑战、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以及资源更加匮乏和紧缺的困境。中国的广大企业想要立足、生存和发展,不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企业的历史和现状,将是盲从的、偏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

几十年来,新中国的许多企业留下过创业者艰辛的足迹,洒下了广大员工的辛勤汗水,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丰硕口碑。但是,我们企业的历史是散落于时空的历史,是只停留在人们概念中的偏颇历史,随时光的流逝而将被逐渐淡出的历史。尤其是当前社会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负债经营的状况知之甚少,极需增进彼此间的了解。编纂企业志正是要将这些不为人知的支离零散的历史整体呈现于世,向政府、社会和人民完整展示企业不同时期的历史和现状,以期让政府、社会和人民了知企业,理解企业、认同企业,从而支持企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倡修企业志是对广大企业全面回顾的一次大检阅,是进一步精炼和弘扬企业文化的大好契机,是企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佳展示,是各企业对社会贡献的最好结晶。

企业物质层面的东西总有时限,早晚要消亡,而企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譬如企业志,才是恒久、永载史册的。一志在握,企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皆收囊中。如果我们不修志或修不好志,不仅仅是企业历史的发展轨迹载入不了史册,而且湮没了企业一代领导和员工的历史业绩。因此,编纂出各企业的一代一代“家谱”,有着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作为企业,修编企业志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工作,它是一桩不朽的事业。修编企业志一是保存、储备企业文献资料的好形式,可将企业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皆录一书,成为我们企业重要的历史遗产;二是可为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最基础的史料。在修编过程中,对各种各类企业文献资料要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其本身也是一门历史科学,也有助于当前和今后的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创新;三是可起到参考书作用。在通过战略重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员工不断走上企业领导岗位。企业志能够助其较快地掌握整个企业的情况,熟悉本职岗位的业务,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四是可以为员工爱国爱企提供活生生的“乡土教材”。企业志就地取材,记载企业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向为员工喜闻乐见。对刚刚入厂的青年职工进行爱国家、爱企业、爱岗位的教育,堪为第一手教育教材。

尤其是迫于竞争当前企业都在追逐企业文化,企业志作为企业文化最大、最集中的载体和文化结晶,企业志的“乡土教材”教育作用,与企业文化欲达到的凝聚员工的合力,从而献身企业、贡献企业的愿景并行不悖,其作用力,为企业所有的文化行为所无法替代。爱国先爱企,爱企必读志。员工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首先要热爱企业,只有了解自己企业的历史,才能认同自己的企业,从而产生热爱企业的情感情愫。

概言之,修编企业志乃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它有助我们认识过去,总结现状、发展未来。

因此可以这样结论:一个优良的企业应该是物质和文化并驾齐驱。如果厂房、机器和装备是企业的物质丰碑,那么,企业志就是企业的文化丰碑!二者并行而立,缺一不可。

(本文获2010年“中国中部崛起文化战略全国征文”一等奖)

 

本公司专家专论

2010年荷月于古月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