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当志及其纂修要述

发布时间:2020-04-02 作者: 来源: 安徽志载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村落当志及其纂修要述

王建设

提要】作为政府官修省市县(区)三级志书的延伸和补充的村志,其普修应拢入中国方志大体系序列。国家名村志文化工程的推出,拉开了全国村志修编的帷幕。尤其从国家方志事业的长远发展角度,自2021年中国地方志“十四五”规划开始全国村志普修势在必然,必将形成国家村志之大成。因此村志的普修宜由各级政府掌控施行,分层、分时、分段进行,循序推进、递次展开,同时切合村情对篇目各作精心设计,在体例、章法、内容、特色、表述等方面,力免各地自我作则、各自为编,以求达到村志应有的质量水准,争创佳品

关键词:国家;普修;村志;编纂;要义

一、普修村志的国家意义

村落当志。虽中国村志古已有之,传世版本有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郎遂编纂安徽池州《杏花村志》,是为村志修编之发端;另有康熙五十七年(1718)汪叟编纂上海闵行《紫堤村志》等,但存世寥寥。当代,自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性修志事业兴起,至新千年以后乡镇志、村志编修起热潮截至2016年9月底,全国累计出版镇、村志4700多部,至目前已然成书的村志有约3000多部,但多为自发组织,自我为编。

国家民政部统计,至2018年年初,全国范围行政村(居)总数为69.15万个、自然村261.70万个。这些为数庞大的村(居),分布于国家23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其志普遍待修。而由于古村志成书量及存世极少,且村志作为方志大体系下一种独特群体,其纂修尚处在渐臻成熟的初始阶段。

国务院2015年8月25日颁布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指出:到2020年,“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做好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编纂工作”。针对名村志的修编,2016年11月17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启动了全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并对名村志丛书编纂作了具体要求,对申报和审查验收做出具体规定。此前全国于2003年开始组织评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至2019年先后公布7批487个名村,其间各省亦开展了省级名镇名村的评选。这样就已十分明了,至2020年底各地要完成名镇、名村志的修编。尽管名镇名村志乃国家推动行为,是行政督导下的镇村志修编,然对于487个名村以外其他仍有69万多村志的修编,各级政府亦当作出规划部署,它是一个较长时期的任务。

历史地看,数以几十万计的传统村落及普通村落是个十分庞大的乡村集合,这些大量的传统村落和普通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当给这些为数众多的村落留下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记忆,留住乡愁。乃此,不仅仅因为在区位结构中这些村落占据了绝对的多数,还因这些大多数乡村的生活模式和乡村文化传统,以更深的层次代表了中国的历史传统。

              

 李培林,在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的讲话,中国方志网,2017年1月10日

 民政部,国家行政区划统计表,20171231

至于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包括普通村落的划别,其区分在于前者为国家

文物局和建设部主导的、以建筑遗产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名录,后者乃全国政协常

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倡导下的国家4部委联合发布的名录,注重  

了过去保护中忽视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为明确评价的标准,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特对名镇名村界定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这就意味着,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是注重以宅居为主的地表建筑、器物以及文物遗存等硬件的东西,未包含乡村文化及风土民俗等软实力的遗风。

中国9.60亿公顷国土、全国城镇仅943.10万公顷面积、以及当下仍有近10亿农民的现状说明,中国最大的国情仍在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属性,遍及全国相当数量的传统村及普通村充溢着的乡土文化,从根本上代表了中国农耕的历史文脉所在,其延绵传承的乡土文化乃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基,是凝聚在各地地根文化中并通过农民体现出来最精微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当代文化不断汲取营养的最主要精神支柱、思想源泉和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之浩瀚博大,几无例外的都原产民间、乡村而后才走向城市。而走向城市的传统文化无论其怎样创新和变异,其根仍在乡村,其宗于今不变。因此说,各级政府应责无旁贷的通过对村志普修予以系统挖掘、记载与展演中国的乡土文化,以此完善国家历史文化之阙如。

当前方志学界早成共识:“村志乃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市、县三级志书的延伸和补充”。寻求中国最大的基本国情应立足农村,修编村志的最大宗旨在于全面了解农耕文明的历史,是研究当今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面临问题的最好方式。就全国而言,村志普修一旦铺开,必将留下体量硕大、卷帙浩繁的文化遗产,保存大量珍贵、翔实的中国社会最基层的历史史料,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一志在手,可助各级官员零距离了知地方地貌资源、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藉以获取第一手、最基础的国情史料,这对于各级政府决策可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

横观世界,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为攫取和维持所谓的文明人类付出的代价过于巨大,以致当代全球已十分迫切地感到,保护地球、保护生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已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要。从资政的角度,今日提倡普修村志,实际上等于对本土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一次深刻、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大量的个案分析。而从当今社会多元发展大视野角度,村志修编更重要的战略意义,旨在促进农村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中国乡村实现经济总体的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实现中国乡村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增进中国农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农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按此考量,国家村志之大成不只是对名村志的纂修,政府应完整记录下中国农耕文明的史脉延传,应担起系统反映整个国家农耕文化的历史重任。不妨设想,中国如果没有数以百万计各族各地根性古老村落的存在,中华文化的灿烂就会黯然失色得多。而中国方志大系倘缺少了村志之集成,也将成为方志事业上的缺憾。国家名镇名村志工程的推出,其旨不外乎为以后全面铺开镇村志的纂修起先导作              

用,村志的普修全修,与中国地方志长远规划的宗旨并行不悖。笔者在本人编著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数据汇总成果新闻发布会发布20171228

的《村志编纂实用手册》中曾提出:国家完整的方志大系犹中华龙,应由龙首——“国家一统志”、龙躯——“省市县三级志”、龙尾——“村志”共同组成这样一个全新概念。事实上,当前全国各地已经有部分省、市、县(区)在推出“村村修志工程”。

  依循这样的构想与思路,中国各地村志的纂修不妨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国家、省级名村志的纂修;第二层次为传统村落志的纂修;第三层次为更多普通村落志的纂修。推进秩序依次为名村志的层次、传统村志的层次、普通村志的层次,修编工作递进展开。

二、村志呈显的缺陷举要

村志亦志,像其他志书一样也存在着体例、谋篇、章法、志记、表述等关乎质量的问题。然普察当前业已成书的众多村志,其修编多走着一条自我探索、自我作则的路子,因而导致了质量上的粗糙低下,其质量乏善可陈,甚至粗劣,多有违方志体例,令人堪忧,不少村志没能达到起码的质量水准。

究其原因,盖因古村志成书量及留存寥若晨星,无以借鉴;又因普修村志迄今尚未纳入各级政府的指令性工作计划,国家整个修志界尚无一个村志编纂的基本范式,不似省市县三级志书编纂理论上的成熟与完善;兼之从事省、市、县(区)三级志书的广大修志者,由于常年累月担负着一轮又一轮方志及一年又一年年鉴的资料收集、整理、编写,也都较少抽暇研究村志体例乃至参编其里;而事涉村志编纂的村民则大多对方志知识不甚了了,更对村志这个方志中独特的志书体例缺乏起码的知识,因而在编纂业务上稚嫩和懵懂这样,为数众多村志的质量不高也就在所难免。

问题门类固多,首当其冲的则为体例。

(一)、篇目说

修志之道,篇目乃要。就全国60多万行将编纂的村(社区)志,无疑当是目前国家方志事业中最为宏大的工程。如欲达各村志间互免雷同、各彰其特之目的,篇目上分见你我乃纂修上的重要考量。

以当今业已面世的许多村志篇目上看,一是失之过简,当详不详。有的村志缺项严重,或缺地理环境,或缺历史起源断代而书、或缺社会生活,或缺人物,甚至有缺凡例或概述或大事记或附录者等等;一是失之过繁,当略未略。有村志篇目特细,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万般诸事皆收囊中,其篇目排列起来不啻一部县志。近期,浙江《航民村志》举行首发仪式,全书总17编、194万余字②,是当前全国已出版村志中体量最大的一部,已大大超过一部县志。此外,有村志的体例很值得商榷,如浙江《白沙村志》的篇目立异标新,标目设为“五环”:第一环天人;第二环产业;第三环政俗;第四环世系;第五环文韵。作为方志体不设类目、篇章而设“环”,据说是受了奥运会五环旗的启发。这种创新的体例究竟如何?有待学界评说。

《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对名村志的篇目已做了梗概框构。各名村志在篇目设计时既不能完全脱离“方案”的宗旨自我作则,而一味完全照搬照套亦不可取。一个重要原则是,在不违背“方案”主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展演出本村的特色。这就要求要对村落作以全面的调查、对比、梳理、分析,找出村落

              

 王建设,《村志编纂实用手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杭州市萧山区政府网,2018年12月7日发布

最本质的东西,凸显亮点。除名村外,之于其他村志的篇目设计,民国方志学家李泰芬在《方志学》一书中曾说:“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类标题则为首要”。当代史学者瞿宣颖亦提出:“凡志之佳恶,不待烦言,但阅其门目,便知其有无鉴裁能力”。以新方志的修编实践,确定框架和篇目,是修编村志最关键性的一环。阅历39年的修志实践,笔者曾得出这样的结论:设计出一个好的篇目,修志即成功了一半。

不妨循古察之,古人村志篇目的设计与编序,讲究一地志、二民志、三官志、四政志、五事志、六文志、七物志、八杂志,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而依循当代社会特点,笔者以为新修村志设计和排序一般应为: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风俗、人物几大版块,分设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宗族、农副业、工商业、产业化、党政组织、社会团体、军事兵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新农村建设、村民生活、俗尚、人物等若干章节。

作为新志种之村志,其篇目设计一是如何借鉴县志的问题。有的村志篇目为大篇体,即按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去立篇,照搬县志大篇体去设置。但是,一个村地域没有县大,人口没有县多,记述内容没有县广,故村志应从村情出发,由自己的内容决定自己的形式,只可参阅县志的体式,不可生搬硬套;二是如何在篇目上体现本村特色。村志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欲突出本村的特色,就要首先在篇目架构上体现出来,让人一看篇目就晓知是这个村,而非他村。突出地方特色,不妨采用升格或专记的办法,将特质的事物立起来,特色和重要的内容可集中深度记述,浓墨重彩。

历史使然,中国村落多古老,这是绝大多数村庄的固有特性。但随改革开放及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村如上海市、北京市多已成为“城中村”,昔日亘古的乡村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落的历史呈跳跃性演进状态。因此,村志篇目的设计切勿囿于陈规,亦不限于历史,应体现出时代特征,有无时代鲜明性关乎村志价值的高低。一个村地域范围虽有限,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设计上应考虑在“小、精、全”上做文章,这里所谓的“全”,乃指要项不漏。同时把握体例应灵活宽松,切忌生搬硬套,勿公式化再次,还应考虑充分展演出农村、农民、乡土气息。

(二)、表述说

村志的编纂,其行文亦关乎质量的高下。

志书“行文要严谨、朴实、简洁、流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尽管全国两轮修志均一再呼吁志书也应具可读性,但许多志书文字严谨则严谨矣,而多失之刻板,生气欠足,很难说其可读。在众多的志书编纂过程中,由于过于单纯强调志书语言的严谨,忽略了其灵动自然、质朴流畅,致使语言枯燥、艰涩、呆板、乏味。这是从两轮大量修志实践中得出的结果。编史修志的目的,其实质就在于发挥其“存史、资治、教化”,在于读志用志。如果编纂出版志书之后没有吸引力,令其束之深阁,也便失去了志书的作用。因此,增强志书的可读性,是当下所有志行文当引以为重的问题。

由直接记写民众、承载社会最基础资料的特点所决定,村志有理由写得更为鲜活、生动。一是不仅记述严谨, 语言更要灵活。可适度运用议论或描述等表现手法,准确达意,如临其境,使所记内容具体形象。据其记述内容,灵活求变, 力求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历史和现状;二应不仅行文朴实,也应具文采。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唯有语言精美、富有文采,文章才能流传久远。章学诚提出方志语言“要简、要严、要核、要雅”,这个雅,指的就是志书的文采;三应形式上力求图文并茂,版式新颖。21世纪被称为读图时代,图文并茂的志书越来越迎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对村志来说,图片、照片和表格的运用都可使村志更直观、形象、生动,不唯节约记述的篇幅,而且可大大增强村志的可读性;四应适当增加人文元素。注意典型人物和典型事项的记述,增加坊闻轶事的收录;五应注意贴近百姓生活,让村志走入寻常百姓家,关注民生,使普通百姓都想看、读得懂,在内容方面多一些百姓生活情境,多记述一些与民众休戚相关的乡土事项。村志倘对平民生活多关注一些,会使村志显得生活气息更浓,史料更加鲜活,真实感更为强烈。

(三)、人口宗系说

读一部村志,除让读者能了解一村自然、建置等,还应让人知道一个村落的人口及宗族世系。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根基,缺一为憾。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篇目的繁简,已出版的村志多缺“宗系氏族”部分,这本不应该。

人乃社会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元素,一部村志首要展示出来的是村落人群的渊源,及其纵向横向的宗族关系。村落中的一切相关文化,都是在村落生活中的人们所创造,都是村落文化的一部分。对村落中任何文化形态展开的研究,都是村落文化研究,它包括建筑营造与堪舆规划、生产生活与经济模式、文化教育与道德教化、宗法礼制与村落治理、民族民俗与宗教信仰、民间艺术与手工技能、生存空间与资源环境等等,这些都离不开人的活动。由于村落文化具有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的特质,并承载了中国久远悠长的文明历史,因而极具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从传统社会生活看,亲属部落乃至村落区的多种民俗活动,大多是围绕血缘关系这一轴心展开。村落成员的生产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形态,从表面化一般形式的呈现,到隐性化深层次的内在文化结构与内涵,都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着“社会人”由单一个体到家庭家族,进而到氏族,最后归属于民族范畴,从而引申到“国家”概念的文化层面的全部涵义。

尝试村落“细胞”——“家庭”的入志,也应是村志乡村特质的重要凸显。从志载的功能上说,“家庭”内容能录入志书者厥惟村志。历史是人的活动创造,家庭是由人按特定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单元,也是构成村庄的基本单位。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记好家庭也就使得村志丰满鲜活起来。另一方面,“家庭”集中反映村庄人际关系,起到沟通乡情、和睦邻里的作用。当今村庄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流动使得宗亲逐渐疏远,外迁人口散于各地,写好家庭部分可使疏远的宗亲联络起来,村民也会从村志中了解到村庄草创时期祖先们筚路蓝缕、戮力同心创立村庄的历史,从而增进感情和睦而处。再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入志可提高村民修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村志修编不同于市、县志,一方面是文献资料的严重匮乏,一方面在人力、财力、专业方面多无固定的保障,这就需要广大村民的参与,所谓“众手成书”是也。一者可以大量的从村民记忆中“挖掘”口碑资料,另一方面可借助村民的多方力量,同时也望最大程度发挥村志的“教化”作用。

(四)、民俗说

村落为中国各地各民俗最本源的发生地,而民俗作为传统文化最精髓部分,由村志对其详加记载的责任义不容辞。考中国地表文物,举凡民间物质文化遗产多居乡村,广布于村落的民俗器物是过往生活的表征和遗存。乡村民俗文物,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荷包挂垫,无物不有,无所不在。如生产工具、作坊器具、民

居用具、服饰炊具、节令用具、娱乐道具、民间美术、戏曲器乐等。譬如在广大农村,典型的四合院不单单是几间房子,它是村落文化的立体结晶,记载了村民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生活方式:第一,隔绝内外,一家人的活动,都在墙院内,显示出与外界的独立性,第二,伦理秩序,从四合院布局上,体现出传统“礼”与“孝”的概念。第三,风水禁忌,四合院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雅居生活,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查察,中国文化中信仰的起源来自古老的农耕文化,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承传并延续,是中国村落民俗一大特点。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仅在村民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迄今,就村落的种植、猎、牧、渔、林、交通、运输、交易等活动及各项手工匠艺而言,举行某些巫术性仪式、祭祀有关的神灵、恪守一定的禁忌等,也还是十分普遍现象。

即便现代化的今天,城镇人虽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但原始信仰仍然深深根植于村落生活,根植于农桑活动。村落是民俗向城市过渡的桥梁,许多民俗现象在村落产生,然后波及城市,形成都市民俗,中国都市民众的思维很大程度上都是村落民俗的延伸和发展。

惜乎,这些古朴的饱含了本土文化的民俗事项,本应成为村志最亮彩、最可咀嚼的部分,而多数村志对其记载,一是严重缺项漏项、随撷任弃;二是表述上紊乱,不成章法。

历经多年纷争,当前民俗学界已趋同将中国民俗分为三大类,即:1、物质生活民俗:2.社会生活民俗:3.精神生活民俗;各大类下又涵盖若干小类。既然民俗学有了科学的分类,那么,村志民俗也当有了类分的参照依据。由方志“事以类分,类以事从”编纂原则出发,村志民俗记载,应借助民俗分类法对入志民俗进行梳理归类,把握哪些是大类、中类、小类,哪些是母类、子类、子子类,以及如何类分等等。据其分类法,村志民俗篇目的设置理应为“物质生活”(包括种植、养殖、采掘、捕猎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活动;匠艺、服务和商贸诸业等加工、交易活动;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活动);“社会生活”(包括宗族、村落、区域帮会等组织活动;民间约定俗成的特定时日节庆;诞生、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等方面;区域性地方语言);“精神生活”(包括民间曲艺、地方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活动;诸神崇拜、传说、宗教信仰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三大类,以及旗下若干子类。似此,村志的民俗方更为合理及趋同完善。

三、村志的主要内容概略

村庄虽小,却也包罗万象,林林总总万般诸事杂存焉。村志的载录内容应取决于篇目并依据篇目,篇下的章节目结构,究其实就是村志资料收集及撰写的标目,离开篇目,村志篇章的内容无从谈起。

“自然”“经济”“政治”“文体”“社会”“人物”几大版块的内涵所决定,根据我国村庄古今的历史沿革,试将村志篇章共性内容的收录概略为:

沿革篇——

1、村名由来、水文、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矿藏资源、动植物种、文物 古迹、庙宇、古塔、古桥、碑碣、古村古建型式、院落布局、房舍、寺观、祠堂、店铺、学校、街巷等;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气候、自然灾害等;

2、人口渊源、人口规模与变动、外来人口、人口控制、人口构成、人口姓氏、人口组合、殡葬情况等;

3、家庭、婚姻、姓氏结构、主要姓氏、宗族简介、族氏源流、族谱、宗祠、祖墓、族学、祖训家规、宗事活动、寻根问祖、主要姓氏宗亲(编录各大家谱)等。

经济篇——

1、封建土地制度、民国土地私有制、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粮食统购统销、互助合作运动、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公共食堂、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税费改革、村级专业化管理、农村小康建设、城乡一体化、承包制经营、村企分离、产业化等;

2、农业生产条件,耕地、劳动力、畜力、农机具、农田整治、农田基本建设、种植业、种植结构、粮食作物、非粮食作物、果蔬、名优特产、特色产业、(现代)生态农业、山林权属、造林育林、森林保护、养殖业畜牧、家禽、狩猎、渔业等;

3生产体制,封建式经营、小农式经营、集体化经营等;

4、水利水保,蓄水工程、引水灌溉、提水工程等;

  5、经济成分结构,个体、私营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主要工业门类传统手工业、建材装饰业、机械加工与维修、农副产品与加工、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区等;

  6、商贸经营,商业网点、集市贸易、商业体制、供销合作社、商品购销、饮食服务、粮油经营等;

7、金融业,民间借贷、信用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等。

执政篇——

1、古时战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境域活动、军事兵役,改革开放前民兵工作、改革开放后民兵预备役、训练及抢险救灾、征兵服役、驻军、拥军优属、防卫、军事、治安、主要战事等;

2、村政组织、村公所、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团体、政权建制、民国政权、人民政权、机构历史及领导变化、历任党政、民兵、青年、妇女干部顺序表;村民组织,贫协、农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帮会、其他团体等;

  3、中共村组织、党员(村内第一名中共党员出现时间、历年发展党员数、组织建设、开展活动)、支部委员会、各级党代会代表名单一览表等;

4、重大政事、重要会议、决议、重大政治运动、土改、合作化、四清、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股份制改造、撤村改制、新农村建设、水库移民安置、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婚姻登记、干部任命选举、村务公开等;

5、村政民主自治,组织生产、治安管理、民政、调解、财务、村规民约、村民议事、民主决策、村务公开等;

  6、解放后驻村工作队(组)和驻村(蹲点)开展的工作、经济体制、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变工队、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公共食堂、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私营手工业改造、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知青”下村、农业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农业生产责任、新时期深化改革、扶贫攻坚等。

文体篇——

1、旧制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

2、传统文化、群众文化、艺文、文化创意园区、民间戏曲、文艺创作、谚语、歇后语、民间故事、掌故轶闻、坊间传说等;

  3、图书报刊、档案等;

  4、群众体育、传统体育、竞技体育、参与奥运、学校体育等。

社会篇——

1、旧民居、新村规划、民房建设、公共设施、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房地产开发、宜居地建设等;

2、道路等级公路、村道、道路管理及养护、轨道交通、桥涵等;

3、交通运输工具、公交、长途客运、货物运输等;

4、邮政通信及邮件投递、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影视、网络等;

5、农民收入、居住条件、生活消费、生活用具、社会保障、困难救济、优抚安置、养老保险、分配制度等;

6、卫生机构、旧时诊疗、当代医疗、卫生防疫、新型农合、爱国卫生运动、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医疗水平、医务力量等;

7、民俗,种植、养殖、采掘、捕猎等生产活动匠艺、服务和商贸诸业习俗、衣、食、住、行、民房建筑营造与村落堪舆规划区域帮会等组织活动、民间约定俗成的特定时日节庆、诞生、成年、婚姻、丧葬等、区域性的地方语言、民间竞技、社火、神祇崇拜、宗教信仰等。

人物篇——

1、人物传略

2、人物简介

3、人物表录

上列村志的载录内容只是一个概要,或曰村志的共性内容。各村志编纂具体操作起来,一应切合本村实际,设计出本志的篇、章、节、目并充分展开,尤其是收资阶段要广纳博收,为内容的编写打下雄厚的资料基础;二应充分展演出本村的个性及特色;三是结合实际、灵活取舍,在编写过程中不断检验篇目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结语:全国三轮修志在即。一部村志立身之篇,涵盖了一个村落的历史,而全国村落志籍之集合,当是国家传统文化之大成。可以预见,假如全国所有的村庄都理清了自己的历史,这将使中国的史学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欧阳发著:深圳《万丰村志》,海天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2] 王建设著:《村志编纂实用手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

[3] 史建荣主编:《咸阳百村》系列丛书(彬县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5月

 

本公司专家专著

丁酉嘉平月于古月斋